2019-11-26 18:25 来源: 疯狂作文 点击:
方超 疯狂作文 昨天
除了无微不至的家人,还有这样一群“人”在关心你:
当你冷了,他们会贴心地调高空调温度;
当你饿了,他们会为你选择最合适的门店和送货员;
当你要出门了,他们会为你发动汽车,规划路线,帮你躲避实时拥堵……
严格来说,“他们”不是人类,“他们”形态万千,
但他们的背后,
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已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
面对“他们”,
你是选择焦虑、恐惧,
还是选择憧憬、拥抱这个我们已身处其中的未来?
你好!人工智能
1成就or毁灭: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它一边像《流浪地球》中忠于人类的“MOSS”一样,为我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一边像《终结者2》里缜密狡猾的“T-1000”一样,为人类带来担忧。那么,人工智能到底是好还是坏?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的利与弊又是什么?
向前看VS向后看:AI打开“MOSS”的另一面
个性化推送习题,脱离题海战术不是梦
“同样考80分,不同学生得失分原因都不一样。我们需要发现每一个分数背后的本质,进行个性化教与学,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成绩。”黄冈中学广州学校副校长孙传华说。4年前,学校陆续引进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包括智学网和个性化学习手册,实施“智慧教育”。借力人工智能,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脱离重复的题海战术“苦海”。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在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成为现实。
茶馆遇上高科技,AI赋能传统文化
10月30日,“百度大脑”联合老舍茶馆共同打造的“AI茶馆”首度开门宴客。“AI迎宾”穿上瓜皮帽、蓝褂子,用一口京片子跟你打招呼,古色古香的北平气质与现代科技交融带来一股强烈的“反差萌”。落座之后,必不可少的就是来一杯老舍先生在《想北平》里提到的“温和的香片茶”了。喝惯了“肥宅快乐水”的年轻人多会不知所措,还有点想发帖——“怎样装作很懂茶的样子,在线等,挺急的”。然而有AI在手便游刃有余了,经由大量中国茶图片样本训练出的“AI茶艺师”,在线一秒辨别茶叶品种,台词都是现成的——“谢邀,人在老舍茶馆,刚刚喝的是86年的茉莉香片……”茶艺与人工智能融合出的体验趣味,沏出了一抹与众不同的文化味道。
运用示范
“向后看”的技术革新固然重要,“向前看”的人文情怀同样可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新的教育生态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授课,这与班级授课制下“一个模子”铸造人才的体制截然不同,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茶艺、吆喝……这些带有二十世纪气息的关键词与AI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想象不到的组合,但在“AI茶馆”里,百度就将其变成了一个传统文化的科幻秀。无论是追逐流行与新潮,还是为传统技艺延续提供新选择,真实可感的体验背后,是强大技术能力所支撑起的交互盛景。
向外看VS向内看;AI打开“T-1000”的另一面
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为技术运用厘定边界
11月,发生在杭州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引发广泛关注。据悉,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在购买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时,对方明确承诺在该卡有效期一年内,他同时验证年卡及指纹入园,即可不限次数畅游该园。但之后,他又收到短信,提示其动物园年卡如不进行人脸识别将无法正常使用。郭兵在不同意接受人脸识别,并且与对方协商未果的情况下,10月28日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起诉园区进行人脸识别,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地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尽管这起民事诉讼目前仅为基层法院受理,但作为已知的国内首例人脸识别之诉,法律层面将如何裁断,备受人们关注。
小学生戴“监测头环”:警惕孩子变“戏精”
11月,浙江省金华市某小学“免费”引进的一批头环引发争议。报道称,这款名为“赋思头环”的产品佩戴在头上后,能监测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情况。产生的数据会实时上传到老师的手机,再分发给家长。身陷舆论漩涡后,生产商回应称,该产品并非监控大脑,主要是用于训练和提升学生注意力。想通过戴头环提升专注力,无可厚非,这就相当于有个“运动手环”,能起到记录作用。但要作为“礼物”送给孩子测走神,必须慎之又慎。因为“自由意识”直接关联着个体的尊严和隐私,任何试图“读心”“读脑”的技术,都有可能成为控制个体思维的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心智尚未成熟就实时监测意识,很可能影响人格的独立发展,或者催生表演性人格。
一个透明而没有隐私的人,往往是个不真实的人。技术应当为人文精神服务,而不是像很多科幻作品所讽刺的,反过来扼杀人的权利和人文精神。在已知的中国首例人脸识别案件中,一边是公民的信息安全权利,另一边则是合法的技术研发应用空间,如何拿捏好二者的平衡,需要相关部门给该案“打个样”;就“监测头环”一事而言,如果任由学生长期在监控环境下学习、成长,很容易催生其表演性人格。意识和思维都是绝对的私人领地,他人无权侵犯。这其中有一条底线:对“人脸识别”和“脑机接口”的使用应完全出于个人意愿,相关数据也属于个人。我们不是反对“黑科技”的应用,而是反对其滥用。
2摇篮or废物:AI与人类劳动的相爱相杀
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我们逐渐把生活控制权交给它们: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跟什么人约会……对机器信任越多,依靠人工智能的决定越多,就越会失去自己做决定的能力。霍金说:“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灭亡。”?这虽有点危言耸听,但也足以警醒我们: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I遍地开花:人类获得体力劳动的解放
近年来,人工智能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突破,人工智能与医院、物流、安防、教育、交通、金融、种植等领域的结合,正推动这些行业不断进步。以医院为例,先进医疗技术与人工智能系统的创新融通,催生了医院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配送机器人等,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而且节省了医务系统的运营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推动医院从数字化医院向智慧医院转变。人工智能在无人机、无人驾驶等领域的运用也日渐成熟。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运用和逐步普及,能够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AI取代传统工作:人类或面临失业风险?
机器人取代流水线工人、快译机取代翻译、虚拟主播取代主持人、智慧医疗取代放射科医生……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必将会引发一波巨大的产业革命,对传统的劳动力结构带来冲击。一些不需要创造力的工种,或者一些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岗位正出现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迹象,如欺诈检测、简历审查和贷款申请等。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减轻员工负担,让他们从事更高级别的工作;医生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能更快确诊;聊天机器人可以代替客服人员,回答客户简单问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带来更多人机交互、人与人交互的创新方式,激活了全新的劳动力需求市场,有望创造更多新型劳动机遇。
3人类pk技术: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如今很多人恐慌,担心AI会取代人。但当年发明蒸汽机的时候,人们为何不恐慌呢?因为我们一直觉得人类的本质是思考,而蒸汽机取代的只是人的肌肉。如今,AI要取代的是人的大脑,担心就来了,这是威胁到人类的本质了。可AI说到底是算法、数学,所有不能用数学运算的东西,都没法用上AI,如人的想象力。因此,技术发展并没有在替代人,而是在不断地逼问人: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AI参与创作:属于人类的创作领地还有多少?
“黑暗衬出了我们的光亮/就只看到了模糊的幻影/孤独时候你的欢欣/又如闪电般忽然照亮天空……”这首人工智能“小冰”与诗歌爱好者共同创作的诗,今年被收录在《花是绿水的沉默》中出版。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文学艺术是人类独有的,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之一。如今,人工智能一改“机械”的形象,化身为多愁善感的诗人,改变着人们对文艺创作的传统认知。面对此种情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庞井君说: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人类文化变革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摒弃‘前人工智能时代’的理论范式和思维框架,为一切可能留有空间。在人工智能的挤压下,人类精神会更加集中于自己的独创性领域——精神超越与审美艺术。所以,如何保证人类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别让小冰超过自己”,这或许跟爱、善良、正义、自由有关……
上一篇: 【干货】掌握这19句高级表达,让你的高考作文离开满分不远了!
下一篇: 你有多久没有去图书馆了,来看看图书馆的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