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有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三十年还没有看完,正如你说的,看他的书费劲。
如果说人是谜,那么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此类作家,生存的目的大概正在于解谜。
《罪与罚》这本小说在我看来,算不上好读,也并不引人入胜。分裂、跳跃,神经质似的冗长对白,常常,会让我有恍惚甚至昏昏欲睡的感觉。
小说的阅读过程中,有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作者为 什么 会写出这样一部小说?为什么他能将杀人犯的心理刻画的如此真实?总不至于,是他亲自用斧头砍死过人吧?!但作者对杀人犯内心的描摹,又的确让你几乎不能不产生这样的错觉,因为,它让你在阅读中真的很有些“身临其境”。不能不说,这正是陀氏无与伦比的高超本领。
据说,因为他的“绘声绘色”,曾被人误解为是猥亵小女孩的真凶,因为,他说得如此逼真,简直一点儿都不像是假的。当然那样说他的人,或者是因为真心,更或者是因为嫉妒,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这个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真的毕竟是真的,而假的,终究成不了真的呀。
陀氏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来呢?当然很大可能大概在于天生。天才者,天赋之才也。当然也可能与他的特殊经历以及身体状况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小患有癫痫,9岁第一次发作;17岁那年,父亲死了,且死的原因不明;他因为参加一个革命组织而被判死刑,临刑前一刻,被改判为流放西伯利亚,流放其间,癫痫发作的更为频繁……看得出来,除过天生之才,陀氏的人生经历也颇有些独特。
《罪与罚》一开头,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恍恍惚惚间杀了人,你说他杀人是精心策划,显然不妥;你说他纯属激情杀人,并不尽然。似乎他想杀人,又似乎他讨厌自己这样想;似乎他杀人是有预谋,又似乎他杀人其实更像是诸多巧合的综合产物。总而言之,陀氏将杀人犯的思想和内心逼真地呈现在了诸位读者面前,而你看到的,却只是如一锅粥般无序翻滚的粘稠物。
思维缜密?哪有。理论支撑?似乎。蓄谋已久?谈不上。报仇?不是。报复!不至于。也就是说,行凶者和被杀者之间,没有切齿大恨,没有弑父之仇。不满当然是有的,但仅凭这点不满就去杀人,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所以时时,杀人者没有杀人之前,自个都对自个的杀人想法感到厌恶。
可是他却杀了人,而且因为偶然,还一次杀了两个。之后,病态、乱相、癫狂、恐惧、争斗、伪装、折磨纷至沓来,而在这纷至沓来的乱糟糟的各色纠葛中,你所感受到的,是灵魂与灵魂的剧烈冲撞,是满脑过于蓬勃的激情,什么英雄思想,什么法律思辨,什么虱子,什么超人……总之,它让你感到无序,感到混乱,感到沉重,感到一团乱麻般无所适从。
小说后半段,作者让凶手选择面对,选择投案自首。至于最终的灵魂救赎,陀氏让拉斯柯尔尼科夫在 爱 情的指引下,以皈依上帝来逐渐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洗刷。
毋庸置疑,陀氏的作品重在挖掘人的内在,即人的思想和灵魂,但作者却并没有把小说的主人公置于书斋或是真空,而是让他踏踏实实地双脚踩在大地上行走,所以他的一些写法,纵然夸张、怪诞,纵然采用的是幻想的手法,却将 生活 的本质真实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换言之,陀氏的写作是反映现实的,他的创作方法被称为“虚幻现实主义”,这也是陀氏别具一格的独创写法。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对现实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看法,而且大多数人认为几乎是荒诞和特别的事物,对于我来说,有时却构成了现实的本质。”可以说,小说《罪与罚》正是陀氏此种说法的典范之作。
本文开头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并不好读,文章结尾前,我依然要老调重弹:陀氏的书的确并不好读,但我同时不得不说的是,读完《罪与罚》的我,目前最迫切想要做的,是去读一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说到它的作者,当然,正是谜一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舒敏
公众号:舒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