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下是我手机音乐软件里的一些歌曲,排名不分先后。
浅棕色的《星期天午后
》
——
这首说唱歌曲还是
20
世纪
90
年代我的一位学生推荐给我的,那时我在一所地方高校教西语。歌曲中的故事发生洛杉矶,离我住的地方不远。它是首挺好的
“
驾驶
”
歌曲,没有什么复杂或
“
深刻
”
的内容。
大世界的《求你一言》
——
这是一首比较新的歌,讲述一对情侣彼此失去了联系。钢琴部分不是十分出彩却很美。
马克林
.
唐的《美国派》
——
另一首是
80
年代我年轻的时候的歌,在我们那一代非常流行,几乎每个美国人知道。它重述了
20
世纪中期的一些重要事件,是一首怀旧歌曲。
The Band
的《重量》
——
另一首老歌,
1968
年首次发行,但我十几年后上高中才听到。我不能完全理解歌词的意思,但这首歌的感觉让我很舒服。
红辣椒的《桥下》
——
这个洛杉矶乐队写了一首我
25
年前第一次搬到
LA
时常听的歌。我刚到那里时,一个人都不认识。无聊的时候,我就开车驶过各个街道,从东到西穿过整个城市,听着这首歌里的
“
这个天使之城
”“
像我一样孤独
”
。(别担心!我现在有很多朋友。)
B
我一直都不是那种送礼时说
“
心意最重要
”
的人。直到几个星期前,我的孩子们送了我一份礼物,彻底推翻了我的这种想法。
多年来,我一直想卖掉我们的房子,这个我跟我丈夫把孩子带大的房子。但对我来说,这个房子远不止是一座建筑。
客厅里,一面墙上有几百条铅笔线,记录着我孩子们的成长。
每个成长阶段都用灰色标记着,写着孩子的名字和他们测量的日期。这家里所有物品和所有的记忆中,就这一样,是我最难撇下的。我认识的朋友们都是下班回家后才发现家里的身高墙已经刚被粉刷过了。家里重新粉刷一般不会惹人流泪,但抹去做母亲的记忆比它让人伤心得多。我们的孩子在那么多方面都成长了,但这面墙是他们成长过程的有形证明,就在那里,每个人都看见。
这些年来,我老说我搬家的时候多不愿把这面墙留下,即使最后一个记号已经是
10
年前标的了,那时孩子们已经不再长高了。
因此有一天,当我还在上班的时候,我的孩子们决定他们得为这件事做点什么。
他们请来了一位专业摄影师杰奎
.
曼宁,她的工作是关于捕捉生活中美丽的事物,从清澈的湖泊与天空到钻石与礼服。
她来到我家的时候我还在工作,她花了几个小时拍摄那几百个笔记和线条,小小的灰色手印和旧标记。她似乎尝试着将那么多年的记忆完美地拍摄下来。过后,她将所有的照片拼成一整幅图,将这些照片转化成了我们家庭的美好的历史。
三个星期后,孩子们将这份非凡的礼物送给了我
——
一张真人大小的铅笔与手指印的照片,代表着一生的爱与成长。
C
11
月
21
日是世界问候日。它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为努力促进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它于
1973
年以色列与埃及战争之后由联合国创立。
它背后的理念是:问候
“
你好
”
,停止战争。
它听起来像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光说
“
你好
”
不会带来世界和平。然而,在更小的范围内,向别人问好这个简单的举动却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
这可能不明显。毕竟这是很随意的事情,而且不花什么力气。当你在学校走廊与人擦肩而过时抬头向他说声
“
你好
”
,然后就结束了。
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像问候这样的小事对一个人来说有很大意义。很多人因为害羞而孤单。他们发现与人交流很困难,即便他们想交流。这使得他们与外界隔绝。
基于这一点,这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不仅仅是在
11
月
21
日这天,而是每一天,每一天都记得与我们遇到的尽可能多的人说
“
你好
”
。收到你问候的陌生人可能会在心里默默的微笑。你甚至可能让他们的一天因此而变得美好。
向他人问好是以礼待人最简单的方式。礼貌是将人类个人和家人朋友之外的圈子联结起来的途径。礼貌是文化的一个方面,它让我们成为一个社会而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许多个体。
没人比法国作家约瑟夫
.
乔伯特说得更到位
:“
礼貌是人类之花
”.
对陌生人说一句
“
你好
”
是一件小事,小到总是被忽视,但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让另一个人觉得这个世界更美好了。
D
天津的一座新建图书馆
——
天津滨海图书馆最近变成了网上热点。《每日邮报》形容它为
“
世界终极图书馆
”
,而《新闻周刊》则用的
“
令人惊叹
”
这个词。只要进去看一眼就知道这是为什么。它极具未来主义的设计与装满书籍的墙壁使得它成为每个书籍爱好者的梦想图书馆。
但随着惊喜不断增加,我们的脑海中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实体书店逐一关闭时,什么能让图书馆在数码化浪潮的冲击下存活下来。以及既然我们掌握了互联网,我们真的还需要图书馆吗?
记者伊恩
.
克拉克回答了这个问题。
“
图书馆的重要性并没有下降
——
人们只是改变了使用它的方式,
”
他在卫报网上写道。
根据
”Libraries Are Essential”
网,克拉克的意思是图书馆已经从仅作为图书储藏库转变为帮助
“
弥补贫富差距
”
的媒介了。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负担得起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宽带网,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怎样正确有效地上网查找资料,恰是公共图书馆确保了这些资源与技术可供大部分人使用。
“
在图书馆里没有人会卖什么给你。那里没有买书的压力,也没人对你的选择进行评判,
”
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教授安妮
.
古尔丁在《新闻编辑室》网站上写道。
“
那里还有一些地方,你可以仅仅待在那儿,没有人会来质疑你的存在或动机。
”
|